让我们一起努力——王轶院长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来源】中国人民法学法学院
【声明】本文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
亲爱的2018级734位新同学:
欢迎你们的到来!感谢你们的选择!感恩我们的相遇!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新同学,当你们决定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时候,你们和你们的家人,一定都反复浏览过人大法学院的网站,都认真阅读过人大法学院的资料,没准儿,还道听途说过人大法学院的江湖传闻。
中国一共有627所法学院校,每个法学院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特色,都有自己的光荣和梦想。人大法学院,一定是一个不会让你们感到失望的法学院。
这绝不仅仅是因为人大法学院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正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有新中国所有法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有一支中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梦之队”,参与了国家所有重要法律的起草工作,有九位教授十四次走上共和国的最高讲坛,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法制讲座,有七位“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有十一位“马工程”首席专家,有一百一十四位每一位都可以独当一面的法学家;也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曾经走出了共和国的 首席大法官肖扬校友,培养了共和国的首席大检察官张军校友,还有刚才在视频中为母校法学院和各位新同学送上真诚祝福的宋鱼水校友,刘黎校友等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当然也不仅仅是因为两天前,作为中国知识产权教育的先行者,2013年以来历次中美知识产权合作对话的共同主席,我们的刘春田老师获得了美国商会颁发的知识产权教育杰出成就奖,这是美国商会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在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投下的赞成票。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这个奖项更显其光彩和份量。
这更是因为,人大法学院一刻都没有松懈过,一直都还在努力着。昨天上午,已经九十岁高龄的高铭暄老师,给法学院的新生上了“开学第一课”。一位“90后”与一大拨“00后”的交流与互动注定会成为中国法学教育史上的佳话;这温馨动人的一幕,注定会长久留存在人们的记忆。在事先与高铭暄老师沟通的时候,我们一再跟高老师说您可以压缩一下上课的时间,但高老师坚定地回答我们,一定要上满三个小时的课程。我看到微信中很多的老师和同学讲,三个小时的课程临近结束的时候,高铭暄老师仍然是精神矍铄,声如洪钟。
就在教师节的当天,我和在座的林嘉书记以及法学院的同事,去看望已经八十六岁高龄的刘文华老师。仍在康复阶段的刘文华老师拿出了他刚在《人大法律评论》上发表的一篇一万多字的文章,这是一篇对中国经济法理论的过往历程和未来方向进行认真梳理,全面回应的大文章。刘文华老师还告诉我们,一篇新的文章,正在酝酿和着手写作的过程中。
今年的暑假期间,酷热难耐的一个晚上,当我合上书,在明德广场漫步的时候,明德楼法学院研究室的多个窗口,都亮着灯光。每一间斗室里,都有一个不知疲倦的身影,都有一位不懈奋斗的先生。他们中间有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我们的王利明老师,他曾经五次走上共和国的最高讲坛,两次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三次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法制讲座。这个酷暑的深夜,他仍在研究室里。他们中有我的前任,法学院的老院长韩大元老师,他是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的会长,是国际宪法协会的执委,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这个酷暑的深夜,他也在研究室里。他们中有著名的刑事诉讼法学家陈卫东老师,他兼任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公安部特邀监督员,这个酷暑的深夜,他也在研究室里。我还在明德法学楼的电梯和楼道遇到了我们的冯军老师、竺效老师、王贵松老师、陈璇老师等,遇到了未来法治研究院多位年轻的先生。那天晚上回到家,我睡得特别踏实。当然我也知道,就算没有在研究室的先生,他们也没有休息,他们要么在进行调研,了解我们中国第一手的真实情况;要么在参加学术研讨会,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和主张,这就是人大法学院的先生!
你们在未来的两年、三年或者四年的时光里,陪伴你们度过的,就是这些令人尊敬的先生,他们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制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
未来两年、三年或者四年的岁月里,你们就将在这样的一个法学院里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提高境界。
谈到学习知识,我记得我在读书的时候,一位老师对我讲,人在不同的阶段,学的知识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在小学的时候,学的是公理。公理就是所有人都公认的道理,我们没有办法从所有人都公认的道理出发来挑战和质疑公理。一个人在中学的时候学的是真理。真理,用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来讲,它有可能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这就意味着,真理是可以质疑和挑战的道理。但是到了大学之后,一个人学的就是道理。同样用大家熟悉的话来讲,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毎一个书本上的道理,都可以成为质疑和挑战的对象;每一个课堂上的道理,也都可以成为互动和讨论的内容。在大学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没有对既有道理的质疑和挑战精神,是学习不好知识的。当然,大学以后所学的道理,也会有高下之分。在我的心目中,一个能够把简单的问题简单来说,复杂的问题复杂来说的人,他所讲的道理,是一个常人所讲的道理;一个把简单问题复杂来说的人,他所讲的道理,是一个庸人所讲的道理;一个能够把复杂问题简单来说的人,他所讲的道理,就是一个高人所讲的道理。大学以后的学习,应当能够分析和判断,那些难以数计的道理,到底是哪种类型的人所讲的道理,然后再决定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来对待这些道理。
谈到增长见识,我们所有的法学学科,都是在用本学科的语言,用本学科的方法来表达对人类所面对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看法。不同的法学研究领域,研究的对象有所不同,研究的方法也未必一致,但是,它们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要用本学科的语言和方法来表达我们究竟是如何看待人的,我们究竟是如何看待家的,我们究竟是如何看待社会的,我们究竟是如何看待国家的,我们究竟是如何看待人类的,我们究竟是如何看待自然的。对任何一个部门法学的学习,只有把握到了隐藏在法条背后的对人类所面对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看法的时候,才真的把这个部门法弄懂了,学好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让整个人类处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也对我们的法学、法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如何看待人,如何看待家,如何看待社会,如何看待国家,如何看待人类,如何看待自然,需要我们站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需要我们站在本民族既有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域外的有益经验,做出符合这个时代的回答。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一段增长见识的历程。
谈到提高境界,我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同乡,我在很多场合都会提到他,我实在喜欢他的文字和思想,这就是冯友兰先生。冯先生讲,中国人做人是要追求人生的境界的。在冯先生的心目中,最低层次的人生境界,那就是对人生无所觉解的境界,他把这种人生境界称作是自然境界。这当然不是冯先生心目中间,中国人应当追求的人生境界。更高一个层次的,在冯先生看来,那就是对人生有所觉解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人知道趋利避害,这是认识到了小我的价值的人生境界,他把这种人生境界称作是功利境界。在冯先生看来,这也不是中国人应当追求的人生境界。再高一个层次的,是对人生有了更多觉解的人生境界,人们意识到了大我,意识到了社会的价值,他把这种人生境界称作是道德境界。但在冯先生看来,这仍旧不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冯先生把它称为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就是孟子所讲的,中国人,包括中国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是要做“天民”。我想从我的角度出发,我注六经,解读一下冯友兰先生所谈的人生四境界,我更愿意用这样的一个关键词来进行解读,并把这样的一个关键词看作是提高人生境界的核心内容。这个词就是“爱”。自然境界是没有爱的境界,功利境界是爱自己的境界,道德境界是爱他人的境界,天地境界是爱万物的境界。大学以后的学习,应当注重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积蓄爱的愿望,释放爱的力量。如果没有爱,哪怕有再多的法律,也不会造就一个文明的社会和法治的国家。
在未来两年、三年或者四年的人大法学院光阴里,我相信我们的734名新同学,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提高境界。这个世界上,有知识没见识的人是有的,有知识有见识但是没有境界的人也是有的。人大法学院的先贤前辈们,已经给我们树立了做人的典范,如果想在两年、三年或者四年之后,毫无愧色地说,我是人大法律人,那就一定要努力去做一个有知识、有见识、有境界的人。
为了所有爱着我们的和我们所爱着的,我和法学院的先生们,愿意和各位同学一起努力!
谢谢大家!